行稳致远。对企业,对投资机构,对市场,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节奏。
2022,即将跨过上半年的节点。
“这个特殊时期,还能拿到融资,确实有点东西。”这是今年上半年产业互联网企业获得融资后,人们经常评论的一句话。
如果说疫情大环境下二级市场不容乐观,那么在2022年上半年的二级市场,这种情况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但抛开产业互联的大方向,在过去的半年里,从细分领域来看,又有些许不一样的利好趋势。
几个耳熟能详的投资事件是,在货运赛道,如公路货运SaaS独角兽G7获2亿美元战略融资,在物流领域,汇通达、井松科技、永泰运纷纷完成IPO上市;再比如在供应链方向,智慧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服务平台舟谱数据获1.5亿人民币B+轮融资。另外能源产业物联网公司能链登陆纳斯达克成“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
自2022年开年以来,疫情反复,多地封城。尤其是作为工业、金融业的重要承载地上海,更是疫情的重灾区。
蝴蝶扇动翅膀,引起了诸多领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居民生活保障让物流运输愈发重要,汽车制造业停滞让供应链、工业互联网等话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种种因素影响下,产业互联网细分赛道saas、物流、B2B供应链、新能源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总体来看,产业互联网的融资趋势,从2022年开始已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在市场融资总额骤减下,一些细分赛道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变化背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正在日渐清晰。
融资遇冷背后,是二级市场冷静下,行业迈向成熟发展的拐点。
产业家据天眼查、IT桔子具体数据统计发现,截止发稿,2022年上半年产业互联网(主要以企业服务、TOB、SaaS领域为主)共发生345次融资事件,同比减少约40%;融资金额为585.3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约50%。
整体来看,在疫情反复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都发生了大幅回落。
然而,将时间刻度拉长,可以发现,2022年上半年融资遇冷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在于行业本身。
要知道,2021年企业服务领域的融资金额高达25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00%,打破了企业服务领域以往最高融资记录。频繁的融资、大量的入局者、巨额的资金下,让企业服务领域站上了风口。
然而,这样疯狂的投资热潮下,必定伴随着些许泡沫和炒作。当市场平稳以后,投资者们逐渐回归理性。“触顶反弹”效应则会随之而来,基于此,二级市场逐渐“回笼”,维持在一个稳步渐进的健康发展状态。
“现在投资机构首先看的就是我们的数据和报表。”一位头部SaaS行业头部企业告诉我们,“而且越到后期对数据的要求就越苛刻,现在即使在B轮都会被要求有详细的数据报告。”
此外,疫情的反复也是产业互联网领域投资骤减的主要原因。但仅从融资金额和数量遇冷来看,并不能否定当下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趋势。
比如一个清晰地事实是,即使产业互联网融资遇冷,但SaaS领域仍是热度不减。
根据具体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产业互联网领域SaaS赛道共发生92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为119.03亿元人民币。
从融资金额和数量来看,SaaS均总融资额及融资数量近30%。可见SaaS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仍为最为吸金的赛道。
从融资轮次占比来看,SaaS赛道A轮及以前轮次发生65起融资事件,B轮发生11起融资事件,C轮发生7起融资事件,D轮发生3起融资事件,E轮发生1起融资事件。另外,战略融资事件发生4起,IPO事件发生2起。
在整个产业互联网领域融资骤减下,A轮及以前轮次融资数量仍占比较多,从侧面说明了,资本市场对于SaaS赛道的强烈看好。很显然,投资人们依旧不愿意错过SaaS赛道中任何一家可能成为独角兽的企业,即使在大环境不好的二级市场,仍旧下注SaaS新创企业。
从资本对SaaS赛道的青睐可以推出,资本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思路更加聚焦赛道和细化领域。“现在不少机构看的是你覆盖的用户数,和企业本身是否跑通了的变现模式。尤其是大客户。”上述人士告诉产业家。
更精确的表述是,相较于2021年行业的风口追捧,SaaS行业在2022年更加呈现理性和“财务回报”的驱动,行业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和SaaS行业不同的是,供应链赛道在2022上半年可谓是真正的“宠儿”。
据天眼查、IT桔子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B2B供应链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26起,融资金额为51.66亿元人民币,尽管较2021年同期的融资数量、金额来看,略有缩减,但相对市场大环境来看,这个数字可以证明其大受追捧。
从具体数据来看,在细分赛道上,行业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即获得融资的供应链细分领域越来愈多。
例如专注于打造中餐爆品标准化产品供应链服务商信良记,致力于包装耗材一站式采购平台乐胶网,专注于大罩杯内衣B2B平台美兔科技......
像乐胶网、乐胶网、信良记这类更加垂直细分的企业,大部分都处于A及以前的融资轮次,属于发展早期的新创供应链企业。
而这样更加垂直细分的供应链企业不断进入二级市场,可见资本以及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
除此之外,专注于电商B2B供应链的企业融资事件发生了大幅度的减少,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2起融资事件,同比2021的10起融资事件减少80%,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注于工业制造领域的B2B供应链企业正在获得更多的融资。
例如,工业4.0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研发商塬数科技,在A轮就获得了晨山资本领投的近亿人民币的投资,再比如致景科技获得数亿美元E1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致景科技是电商B2B供应链服务商,但其主要致力于纺织制造业是中国首家致力于改革纺织行业传统交易模式的服务商。
其实,自2022年上半年疫情反复以来,供应链也成为疫情催化下的又一战场。
以上海为例,由于上海封城,上海及周边供应链企业继而面临工厂关门,停工停产,尤其是汽车行业,仅一周的时间内,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汽车制造商纷纷发布暂停整车生产的通知。
另外科技、服装、能源等行业也都面临供应链断裂带来的诸多挑战。
过去,大部分企业都想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从而导致一些深藏产业夹缝的问题,被不断的掩盖。而在“黑天鹅”事件下的反复催化下,供应链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暴露的愈发彻底,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而只有具体问题给出具体解决方案,才能“对症下药”,这也是供应链垂直化趋势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从更大的产业方向来看,轻工业、重工业制造由于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基础,加之其供应链能力更为薄弱,无疑是当下供应链能力升级的第一步。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供应链领域的融资思路清晰可见。
可以说,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反复作用下,产业互联网的“非刚需”赛道和企业正在面临洗牌,相反,“刚需”赛道和企业逐渐获得资本青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获得融资的领域是“非刚需”,只是相较于其他领域,这些赛道大部分处于产业发展的夹缝,亦或是企业数字化的市场教育周期较长。但能够从数据肯定的是,在疫情催化剂下,供应链的产业赛道正在成型。
2022上半年,另一个明显的投资市场事件是:物流企业迎来第三次上市潮背。
据天眼查、IT桔子具体数据显示,截止发稿,2022年物流产业互联网领域共发生35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为95.42亿元人民币。
同比2021年共发生50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为692.68亿元人民币。从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上来看,2022年与2021年相差甚远。
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物流产业互联网领域,2022年上半年企业上市数量明显提升,共有四家企业完成IPO。
其中,中国零售行业企业客户的交易及服务平台汇通达于2月在港交所上市;成品油及化学品运输服务商兴通股份于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危险品化工品物流供应链平台永泰运于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智能物流系统服务提供商井松科技于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而反观2021年上半年,仅有满帮集团一家企业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满帮集团的业务线众多,包括TOB、TOC、B2B2C等业务。而汇通达、兴通股份、永泰运、井松科技均致力于B端。换言之,目前为止,2022年物流行业上市企业其实均深耕于产业互联网领域。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物流企业的估值被明显拔高,由此引发的是小规模的行业上市潮。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物流领域就曾有过2次上市潮。2016年-2017年,物流行业迎来第一波上市潮,顺丰和通达系的快递巨头们均在这一波浪潮中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这次上市潮是基于TO C电商的崛起。
2021年,物流行业第二波上市潮顺应而来。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已有包括京东物流、东航物流、满帮集团、安能物流、顺丰同城等10家物流相关企业挂牌上市,这次则是由于部分企业的财务要求和投资人的上市要求等等。
这次显然不同。更可以说,这次上市更多的是基于市场正向的反馈,尽管有疫情的大背景加持,但总体来说物流企业的B端价值被市场真正正视。
对行业而言,这是一个绝佳助力。
从种种数据不难看出,在2022年,新产业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开始显现。
不论是SaaS,抑或是供应链,再或者是物流,投资市场呈现出愈发理性的投资模式,相较于前两年的风口论、追捧元年论,投资机构看重的更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模型,其中包括企业是否能够有完整的商业闭环,企业是否真正落地到具体的生产场景,以及企业的业务产品是否是市场刚需且不可替代。
换言之,在2022上半年,在疫情的加持下,投资机构开始用真正的“行研”方式去寻求更优的标的,相较于短期退出等模式,机构更多地开始寻求长期主义的投资模式。
行稳致远。对企业,对投资机构,对市场,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节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业家”(ID:chanyejiawang),作者:斗斗,36氪经授权发布。
市值蒸发110.6亿美元,做预制菜能拯救趣店么?
罗敏会成为下一个俞敏洪还是陆正耀?
最近,罗敏带着趣店的预制菜产品走进了带货直播间,他将预制菜称作是自己的二次创业项目,情到深处时还表示“希望有机会做一个20年的品牌”。
从数据层面上看,作为一个新品牌,“趣店罗老板”直播间成绩还算不错。截至目前,虽然只直播了两场,但直播间的粉丝数已经达到24.9万。直播间最高峰时在线人数超过3万,一度排进抖音带货榜前十名。另据灰豚数据显示,6月15、16日的直播销售额分别为231.7万元与197万元。
不过,这个成绩也与罗敏用互联网打法迅速吸粉起量有关,新粉丝1分钱一单香菇滑鸡的引流手段,再加上“上市公司CEO卖菜”的噱头。在这些营销手段下,消费者确实容易被吸引。
在趣店衰落的这些年,罗敏和趣店尝试过N次转型,但最终均以失败结尾,这次的预制菜真能成为拯救趣店的良药么?
罗永浩刚退隐江湖,而另一位罗老板选择接棒,杀入直播带货领域。
6月15日,趣店创始人罗敏在其抖音号“趣店罗老板”开启直播,并表示“自己和新东方的俞老师一样,在做业务转型”。
与俞敏洪相似,罗敏在直播中也多次提到“民生”“助农”的字眼。为什么卖菜?罗敏说做这个行业的原因很简单,它是一个民生的生意,它真真正正能够帮助到数以万计的农民、渔民还有牧民。“我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他们真的很辛苦,自己种的、养的东西没有销路,他们不会直播,那我去直播。”
只不过,与罗永浩、俞敏洪不同,罗敏的直播间基本都是自家的预制菜产品——趣店预制菜。
罗敏将预制菜称作是自己的二次创业项目,称“目前提供超十种菜系,逾百种优质产品”。不过其抖音旗舰店只暂时上架了9款菜品。“希望能为全球数亿消费者提供方便好吃干净的食品;也希望通过努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微小而又美好的改变。”其介绍道。
他还在昨天的第二次直播中表示,希望有机会做一个20年的品牌。
虽然是带货直播间新人,但是罗敏却一点也不生疏,有行业内人士评价他卖货的熟练程度“像是已经播了一年”。确实,他说自己有在大学时当主持人的经验,“为了当一名好的主播,我学习了很久。”
进入直播间后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屏幕上写着“上市公司CEO正在直播”的金色大字。罗敏一边熟练地介绍着菜品,一边向观众介绍名菜的发展历史以及背后的文化,还有条不紊地上链接、求关注。
其实在此之前,罗敏也曾试水直播,只不过预制菜的售卖仅限于广东地区,所以没有溅起多多少水花。而15日这次直播,趣店的预制菜正式向全国发售。实时数据显示,6月15日开播后罗敏直播间的直播带货排名一度进当时段前20,直播间有超过2万人观看。
并且,罗敏也深知新人主播、新品牌如何吸粉,除了上市公司CEO的噱头外,趣店预制菜一开始也选择“不赚钱,交个朋友”。比如6月15日 打出“CEO首播,全场送福利100万份”的口号,酸菜鱼只需9.9元。
隔日直播间的福利力度更大,新粉丝购买香菇滑鸡只要1分钱,当天库存10万单。作为引流产品,罗敏本人介绍一单公司会亏30元。
不过,趣店预制菜想要赔钱涨粉的目标并没有完全达成,据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趣店预制菜销量最高的香菇滑鸡只卖出了4.1万单,酸菜鱼则是2.7万单,至于其他没有折扣的单品更是仅有几千单。
截至目前,“趣店罗老板”直播间的粉丝数达24.9万,直播间最高峰时在线人数超过3万,排在抖音带货榜前十。另据灰豚数据显示,6月15、16日的直播销售额分别为231.7万元与197万元。
与俞敏洪一样,罗敏也只能算是直播嘉宾,在首日直播带货后,更多的直播工作也是由助播、全职主播们完成,他还专门介绍了一位女主播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
在罗敏开播前,趣店刚发布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层面并不乐观。
财报显示,趣店第一季度总营收为2.018亿元,同比下滑60.9%。归属于趣店股东的净亏损为1.428亿元, 上年同期净利润4.784亿元。Non-GAAP归母净亏损为1.445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4.883亿元。
趣店的股价也不乐观。截至6月16日美股收盘,趣店每股0.956美元,总市值仅剩2.41亿美元。在4个月前,趣店还收到了退市警告。
罗敏曾说过,自2018年1月1日起,在趣店集团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之前,他本人不再从公司领取薪水和奖金。可是到今天趣店和千亿美元的可谓天壤之别,与上市首日的113亿美元相比,市值也缩水了98%(约合740亿元)。
从互联网金融起家,到2017年国内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趣店就开始尝试转型,此后几年其实也是趣店的转型史。
趣店尝试过做“大白汽车”,即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提供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但项目进展不如人意,经历了大规模的拓张、关店和裁员之后,项目以失败告终。
随后,趣店又推出奢侈品包袋租赁业务“唯谱家”,以租赁的方式给年轻人提供一线大牌的潮流包款,但进展也不顺,此后又退出了儿童教育“趣学习”,但仍旧不行,后来又推出了跨境电商“万里目”项目,还是以失败告终。
还有被罗敏寄予厚望的“万里目少儿”,也没能熬出头,在罗敏的惋惜中不得不大幅缩减相关业务,基本可以宣告失败。并且财报显示,万里目的少儿项目不但失败,还导致公司的开支增加。
这次,罗敏又将目光瞄向了预制菜行业。实际上,今年4月份,趣店就宣布了要再次进行业务转型,涉足预制菜。趣店还透露,它们的趣店食品业务在2022年3月试运行,面向工薪阶层家庭,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在网上下单,趣店预制菜还邀请了贾乃亮成为品牌代言人。
从小程序售卖的产品类别来看,趣店预制菜主要是由中央工厂生产的预包装成品,罗敏在直播时还介绍,目前,其在15个城市开设了工厂,预制菜覆盖全国16个省份、23个区。且他还向网友展示了,与顺丰签订的关于食品仓配及冷链运送服务的合作协议。
“希望即食餐饮业务将成为我们2022年的重要收入来源。”罗敏对趣店的新业务预制菜有着很高的期望。
在罗敏之前,另一位互联网大咖也杀进了预制菜行业,那就是陆正耀。2022年1月,陆正耀的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正式启动。据媒体报道,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个项目的加盟意向店签约数就达到了6000家,累计获得了16亿元融资。
罗敏与陆正耀两位创业老兵兜兜转转,最终重逢在了在预制菜行业,不是没有原因。
预制菜行业看起来也确实是一片广袤的市场。根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2026年或将达10720亿元。
大公司早已对这个领域虎视眈眈。三全食品、国联水产、新希望等传统食品企业,从去年开始都在加大对预制菜的投入,目前A股预制菜板块有超70支个股。此外,还有一众如陆正耀、罗敏这样的创业者扑入其中。
“从行业数据来看,预制菜市场大有可为。但想从中突围并不容易。”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大连锁餐饮品牌都在布局,味知香、安井等早期布局预制菜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尚不及1%。
从源头上来说,预制菜想要实现标准化,也有极高的门槛。单就生产端来说,从原材料的供应商选择,到采购、入库,再到原材料的预处理,如清洗、切割、腌制、调味等,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基础和生产工艺,来支撑起系统化运转,稍有不慎,就会崩盘。
如罗敏这样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杀入了预制菜行业,也带来了互联网思维:比如说产品创新、迭代速度、传播属性...... 这些都是传统的B端工厂不具备的。
趣店预制菜也确实与行业存在差异之处。因为技术问题,很多预制菜品牌会通过高盐高油来延长保质期,大多保质期在12个月左右,而趣店的产品保质期只有三天,当然这也意味着它失去了被消费者大量购买囤货的可能性,还意味着接下来它在冷链物流上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这也有可能是趣店选择的切入点。“自成立以来,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积累了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与我们的技术能力共同推动了我们在这一新业务努力中的竞争优势。”罗敏表示。
目前,趣店预制菜主打“好吃、新鲜、安全”三大宣传点,还号称是“预制菜的天花板”。
有从业者表示,C端的预制菜准入门槛低,依靠互联网打法打造爆品容易,但真正建立起品牌,形成复购却非常难。对于预制菜而言,吃起来是否上瘾,决定了产品的复购率,也决定了一个品牌是否能穿越周期。
这也是趣店的下一个难关。当消费者以薅羊毛的心理用1分钱、9.9元购买了趣店的预制菜产品后,还后以几十元的原价复购么?通过撒钱送福利吸引的20万粉丝最终还能剩多少?
关于“做一个20年的品牌”这件事,不是罗敏想做就能做成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韩希言,36氪经授权发布。
摘要:
1.近日,新东方再一次火了,新东方直播间“东方甄选”里的老师们以双语的形式来带货,这让不少粉丝们都冲进了直播间,边“学习”,边“下单”。
2.数据显示,6月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最高在线人数超过了10万,销售额达2000万元左右,相比开播之初可谓翻了几十倍,受直播间“爆火”的带动,新东方的股价也出现了暴涨,一度出现了涨停,这半个月来累积涨幅超过了38%。
3.东方甄选成立以来,俞敏洪也进行了多场直播,如果这种双语带货的形式能持续受到市场认可,俞敏洪再次以“老师”的身份在直播间“边教边卖”也并非不可能,毕竟,从业30多年来,俞敏洪一直没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
1962年出生在江阴一户农村家庭的俞敏洪,并没有手握“天之骄子”的好牌,光是高考他便参加了3次,一路死磕之下,俞敏洪才终于靠着死记硬背,考上北大英语系。
俞敏洪的大学生涯并没有发生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在这4年里,他认识了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几个人,一个是他的妻子杨桂青,还有他未来的“合伙人”徐小平和王强。
1985年,俞敏洪毕业了,全班50个同学,除了俞敏洪之外都出国了,也包括分别到美国和加拿大继续攻读硕士的徐小平和王强。
留在国内的俞敏洪则跟同为校友的杨桂青结婚,婚后,俞敏洪留学教学,成为了北大的一名英语老师。
1989年,公共英语教育发展迅猛,为了增加收入,俞敏洪开始在校外的辅导机构兼职做出国英语的培训,忙活一个月下来,能赚到一两千元,可是他本职工作的十倍收入了。
后来俞敏洪发现,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开班授徒”,于是他捣鼓了一个培训班出来,收了几十个学生,收入也翻了几倍。
不过,这种“脚踏两条船”的工作模式也是引起了北大官方的不满,最终在俞敏洪28岁的时候,他因私自在外授课,遭到了北大的开除处分。
被“通报处分”的俞敏洪也成了大家的笑话,毕竟如果他一直在北大干下去的话,还能以教师的名义获得分房,有着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此刻俞敏洪不得不面对的是茫然的未来。
离开北大之后,俞敏洪索性“下海”,他跟妻子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个平房当教室,再配几套桌椅,就成了“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一开始没什么学生来报名,俞敏洪就想出了免费培训的招,没想到却来了三百个学生,俞敏洪一边上课,一边抹眼泪。
1995年,新东方发展到一万个学生,俞敏洪成了最早的千万富翁,据说他给老师们发工资,都是用麻袋装着钞票,直接给大家派发现金。
90年代中期,新东方已经成功做大了,俞敏洪就在想,如何才能将新东方继续做强,于是他想起了他在北大两位最好的同班同学王强和徐小平。
电影《中国合伙人》的故事原型,就是俞敏洪跟他的两位兄弟王强和徐小平,据说剧本还是徐小平亲自写的,俞敏洪一直都不赞成拍这部电影,但为了支持兄弟,他后来还为电影的首映礼站台了。
跟电影《中国合伙人》一样,俞敏洪在1995年底去了一趟美国,找到了王强和徐小平,并将他们带回了中国,正式将新东方发展成“三驾马车”的合伙制,俞敏洪负责托福考试,徐小平负责签证咨询,王强负责英语口语。
后来俞敏洪被问到为何选择他俩当合伙人,俞敏洪的答案还是挺“傲娇”的,他说一定要选择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否则就不配当自己的合伙人了。
事实上,这三兄弟一起合作,确实也将新东方推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2000年,新东方的市场半径延伸至全国20多座城市,年收入高达3亿元,这时候那位后来创办了锤子手机的罗永浩,还写了万字的求职信给俞敏洪。
后来罗永浩对媒体表示,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自己的年薪高达70万,而当时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元,可想而知新东方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的传说。
不过可惜的是,俞敏洪三兄弟的情谊还是敌不过工作中的各种摩擦。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佟大为饰演的王阳曾说:“不能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这或许也代表了王强和徐小平两人的想法。
随着新东方的蒸蒸日上,三兄弟在经营管理上的摩擦便越来越多,以王强和徐小平为代表的“兄弟派”跟以俞敏洪母亲为代表的“亲戚派”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王强来说,他主张一切以规则为准,把家族和事业分得很清楚,因此即便是王强的弟弟找不到工作,王强也坚决不让他来新东方,但俞敏洪的妈妈、妻子、姐夫等却都在新东方担任要职。
公司里的人越来越多,管理也就越来越混乱,按照原来的格局,三兄弟每人各管一个板块,还能相安无事,但越来越多新业务机会摆在了新东方面前,这些项目该交给谁,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国人向来重亲情,俞敏洪面对着他的亲戚们,到了关键时候自己也说不出重话。有一次俞敏洪想管管他们,但亲戚们却拉来了俞敏洪母亲,冲俞敏洪吼道:你好大的胆,亲戚来新东方帮你做事,你竟敢如此无礼!
但最后这事还是得解决,在亲戚和兄弟之间,在一锅粥的新东方和要发展下去的新东方之间,俞敏洪还是选择了后者。他下定了决心,对亲戚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把位置让出来,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将这些“人士包袱”处理干净。
轻装上阵的新东方也开始更积极的拓展业务线,从原来单纯的出国考试英语培训,扩展至全年龄段,各学科的培训体系,做大做强的新东方更开始将上市提上了议程。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教育机构,正式在纽约敲钟上市。不过,对于上市这件事,三兄弟的意见也并非完全统一。
俞敏洪认为自己是做教育的,上市后公司会变成以盈利为目标,加上自己是大股东及创始人,公司上市后自己的股份也不能随意买卖,对上市并不太感兴趣。但王强和徐小平却更支持上市,毕竟上市之后他们凭着手里的股票就能身家过亿,能实现财务自由。
最终,新东方上市了,但三兄弟间的裂痕也抹不去了。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有这么一幕,邓超和佟大为扮演的徐小平和王强,面对不想上市,消极应对的黄晓明(俞敏洪),指着他大骂“土鳖”,电影中尚且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三兄弟拍桌子和谩骂的时刻,更不会少。
后来,俞敏洪曾表示,他认为自己把好朋友都叫回来一起创业,最后却弄到大家恶语相向,创办新东方也成了他最后悔的一件事。
新东方上市没多久之后,徐小平和王强便退出了董事会,离开新东方,“三兄弟”就此分道扬镳。新东方似乎再次回到了俞敏洪一个人的手里,但也似乎不是,已经上市的新东方不得不面对来自资本的约束,俞敏洪曾坦承:“我的那笔钱实际上是绑在我身上的锁链,我是跑不掉的。”
从营收规模来看,虽然新东方的发展速度不再像90年代那样“一日千里”,但每年基本上都能实现稳定的增长。
但如果从“赚钱能力”来看,新东方的答卷则似乎并不那么优秀,2014年开始,新东方股价连续两年低迷,营收增速开始放缓,净利润也连续多季下滑,反观其竞争对手好未来,营收规模却以百分之几十的增速快速增长。
这与俞敏洪错失了在线教育的风口期有很大关系,2013年被称为在线教育元年,虽然新东方早在2005年便上线了在线网站,但是“因循守旧”的俞敏洪一直不看好在线教育模式,并未给予太多重视。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提到,他认为在线教育已被过度开发,在资本烧钱趋势退潮后,将会出现一地鸡毛的情况。
可实际情况是,新东方不押注在线教育,却有大把愿意加入的教培机构,面对其他教培机构更高薪的offer,很多新东方的老师均纷纷出走。
无奈之下,俞敏洪也成为K12业务跟在线教育的跟随者,2016年前后,新东方开始大力投入K12和在线教育的辅导培训,K12业务的开展确实为新东方带来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连续三年盈利的新东方在线宣布在香港上市。
2020年的疫情,更为在线教育行业再添了“一把火”,资本高歌猛进,新东方在线的股价也在此时走到了巅峰,但很快,俞敏洪一直担忧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烧钱模式”下的在线教育行业,并不是一个可以跑通的商业模式, “双减”政策出现后,资本立刻从在线教育市场中撤退,一时间,各大教培机构的股价应声下跌,新东方的股价也下跌超过90%,不少教培机构更不得不关停、裁员或转型。
但此时俞敏洪的退场,却显得尤为体面,他多次表示,新东方绝不会拖欠任何人任何一分钱,包括薪资、场租等,这与频繁跑路的教育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下来,新东方宣布关闭在线旗下K12业务,新东方各地的学校已开始陆续退租部分校区,留下来数以万计的桌椅,将会捐给有需求的乡村学校。
处理好新东方退场事宜之后,再次见到俞敏洪,他已经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中带货了,俞敏洪表示,未来东方甄选将以销售“助农产品”为主。
曾有媒体向俞敏洪发话,表示其不应在离开教育行业后,马上投向另一个“赚快钱”的赛道,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俞敏洪背后终究还有着新东方全体员工这艘大船,对俞敏洪而言,他还需要对新东方里所有陪伴他走过青葱岁月的伙伴们负责。
今年3月,俞敏洪曾在直播间中谈及自己退休的问题,他表示自己对做企业已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已经在考虑退休了,未来我会去做更多更好玩的事情。”
或者,直播行业对俞敏洪来说,只不过是另外一次有趣的尝试,俞敏洪经常将农村出身挂在嘴边,征战商场几十年后回归乡村,助力乡村经济也算是一种反哺。看淡了名和利的俞敏洪,还有着当初的诚挚内心,虽然六十岁才再出发,但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鹿财经”(ID:bjyinhu2020),作者:云洁,编辑:陆达,36氪经授权发布。
一个人、一家公司,从高峰跌落,经历至暗,陷入绝望,然后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再以全新姿态回归,需要多长时间?
俞敏洪和新东方在线的答案是:半年。
一只股票,上升5倍,需要多久?
新东方在线的答案是:5天。
新东方在线,港股市场最靓的仔,没有之一,5天5倍的涨幅,即使是“牛市骑手”光大证券,又或者是近期大热的新能源、电动车,都得靠边站。
今天,我们不再简单地追捧新东方在线,而是试图从这个现象级的公司,看看能够给仍处于转型困境中的企业,有什么样的启示。
每一个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新东方也不例外。
1990年代初,大量中国人出国留学,英文考试成为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坎,有需求就有生意。已经贵为北大英语老师的俞敏洪,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生意,当然,更广泛的说法,是因为他被北大开除教师资格,才不得不干起教人考托福的行当。
《中国合伙人》电影剧照来源:百度
但不管怎样,他把“教人去美国”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最后还把新东方带到了美国交易所,自己则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首富。这样的结果,套用他的幽默句式,就是当初自己不知道怎么才能去美国,申请屡屡被拒,没想到后来自己成了教人去美国的“专家”。
然而,任何一门生意都会经历出生、成长、高峰和衰落,新东方也一样,出国留学热潮在经历多年高增长之后,慢慢步入饱和,近年更是因为中美关系的紧张而出现变数,同时,越来越多竞争对手的出现,新东方也很明显感受到增长瓶颈,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既然是教育生意,最优先的还是在教育领域寻找,根据市场变化,新东方顺势切入了学前教育、K12校外辅导、大学教育等新的细分领域,得益于K12教育行业的高速增长,公司成功找到第二增长点。趁着校外教育的热潮,新东方将该业务独立出来,并成功登陆港股市场,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新东方在线。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新东方在线故事堪称完美。
首先,新东方集团本身就是教人考试出身的,对于如何练就考试能手,那经验实在是太多了;其次,背靠新东方集团这棵大树,那是要品牌有品牌,要IP有IP,要人设有人设,加上覆盖全国的门店网络,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新东方自身的教师资源,这些都决定了新东方在线要在校外教育领域,复刻当年的教人考托福考雅思考GRE的辉煌,并不是难事。
无奈,天不遂人愿,一切美好的故事,在2021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双减”政策落地,校外教育迎来了灭顶之灾,回归公益属性的政策导向,也意味着校外教育这门生意正式走到了尽头。随即出现的,是很多资本、老板相继退出这个行业。
不过,也有一些天生不服输的人,继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里就有俞敏洪。
但是希望在哪里,业务往哪个方向转,实在很难摸得着头脑。
如果继续在教育领域寻找,机会越来越渺茫,东边不亮,只能看西边了,跨界成了无法避免的抉择,但具体往哪跨,还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经济发展到现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很成熟,甚至在不断内卷,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谈何容易。所以当半年前,新东方将转型方向寄托在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不解,彼时,不管是直播带货,还是农产品电商,都不是新赛道,而且正值直播带货名人薇娅陷入巨额罚款的旋涡,直播带货正在遭遇自出生以来最大的打击。
最为关键的是,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很难将农产品直播带货和教育扯上关系,这就好比一个卖菜的和一个老师,风马牛不相及。不过,俞敏洪还是坚定地切入这个赛道,推出“东方臻选”直播间,硬生生把一群老师“逼”上了网红道路。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网红直播董宇辉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讲过自己当时的纠结,他回去问过自己奶奶,如果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卖菜的,别人会怎么想?
董宇辉接受采访,谈及转型心态来源:百度
这应该也是绝大多数新东方老师们的纠结。
至于为何俞敏洪看得上这个赛道,除了商业上的、政策上的考虑,也可能和他的农民出身有关,又或者是他身上始终无法卸去的乡土情怀有关吧。不过,从结果上看,俞敏洪真的就把老师和卖菜的给扯到了一起。
其实,细心地看,两者之间,还真的有共同点:都是要抛头露面,都是靠口才吃饭,卖菜的吆喝,讲台的老师也是吆喝,只有嘴巴会动,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而且,新东方的老师们还有卖菜的人没有的优势,他们会英文,而且讲得贼溜,他们很幽默,会讲段子,他们还会讲课,让你在购物的过程还可以学到点知识。
将这些特点全糅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现在的“化学反应”,随着热度的发酵,不少与之相关联领域也产生了“化学反应”,有厂商抢着和“东方甄选”合作,教育板块大涨,相关的教育ETF也进入上升通道,如教育ETF (513360)过去一个月内大涨32.65%,新东方为第一大重仓股(权重超过10%)。
有人还把“东方甄选”现象进行更深度地解刨,并美其名曰“直播带货3.0”。这个所谓的新版本,其实就是从请明星、请帅哥美女,拼颜值、拼跪舔,到更新的、更多场景、更好体验的进化。
虽然当中有抖音锐意创新的功劳,有背后资本的功劳,有昔日网红主播淡出的功劳,新东方在线能够在直播带货冒起,可谓享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最根本的功力,还是新东方自身,或者更为简单地归结,是俞敏洪身上那股不抛弃不放弃,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特质。
如果不理解老俞身上的这种特质,你就抓不住5天5倍的新东方在线。
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半年时间里,很多校外教育机构都被迫关门。 不关门的,则是苦苦地寻找出路。
何种出路?
可谓八仙过海,招数尽出。但是仔细看一圈,发现最多的,还是在原来的行当里打转,有换个名头继续“挂羊头卖狗肉”的,有从“正规军”改制成“游击队”的,还有想尽办法“打掩护”的,变得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内里。更重要的,这些做法有一个非常强劲的理由:阶级固化、内卷加剧,家长对“望子成龙”的焦虑,是校外教育源源不断的需求。
只有需求在,就不愁没生意,家长越焦虑,出钱就越爽快。从赚钱的角度看,无懈可击,很有道理,但是,这样做的瓶颈也很明显。
首先是政策风险,如果监管风暴重新刮起,这些人很容易首当其冲,再次遭遇灭顶之灾;其次,这种做法顶多适合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有头有脸的大公司,不可能做得到,也不敢做。如果再放到大的宏观背景下,这样的问题就更多,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国民的美好生活,国家在不断地削平“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你却不断地建造这样的“大山”,说白了就是试图和国家政策对抗,是火中取栗,很难有好结果,分分钟引火烧身。
要把生意做大做久,始终不能搞小偷小摸,不能只看小恩小惠,而是要光明正大地,给国家给社会给用户提供真正的长线的价值。
这个价值在哪里,以及如何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出路。
其实,新东方在线所带来的启示,远远不止在教育行业,很多身处内卷旋涡的行业都同样适用。
这些年,各行各业的老板都明显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风口越来越少,增长点也越来越枯竭,甚至想保住原有的饭碗都相当吃力,更别说什么转型升级,看着自己的生意每况愈下,他们会焦虑、彷徨,不知所措。
我相信每一家企业,每一老板,一路走到今天,都十分不容易,绝对是经历过无数的枪林弹雨、死里逃生,也相信每一个老板看待自己的企业,犹如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无限爱,他们也绝不会希望辛苦打造的企业走向失败,正因为如此,但凡能够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都值得一试。
但同时,保有一份正向的价值观,保有正面的取向,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因为急而走捷径,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一时爽,好处立竿见影,而失掉的可能是整个未来。
走最容易的路,最后一定会无路可走。相反,坚持做正确而困难的事情,才最有可能突围,收获更多。
做生意,一定有高低起落,但只有需求在,生意就在。 就像我们在此前文章经常强调的,经济才是所有人的刚需。
其实,人的需求一直都没有变,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理的、心理的,无非就是这些。很多看似没有增长空间的领域,如果能换一个新角度,很可能会发现新蓝海,正如直播带货,行业都一直说下滑、内卷,但新东方在线却玩出了新花样。
不是没有生意,而是做生意要跟得上时代,跟得上变化;
没有希望,就去寻找新的希望;
跨界不可怕,躺平,才可怕。
这或许就是俞敏洪,是新东方在线,最大的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深鹏,36氪经授权发布。
身为吉利掌门人的李书福,最近很忙。
据汽车之家等多家媒体报道,吉利会在近日举办一场品牌发布会,发布旗下高端新能源皮卡品牌RADAR,其品牌定位为“全新多元户外生活方式”。凭借这一新品牌,吉利将真正迈入新能源皮卡赛道。
同在本周,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一份内容为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纪时代”)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魅族科技”)的股权案被公示出来,一时间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
吉利收购魅族登上热搜,截图自微博
这场收购案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不仅是因为被收购方是素有“中国苹果”的魅族手机,更为重要的是,收购方星纪时代隶属于吉利旗下。这就意味着吉利要通过收购魅族,正式入局智能手机领域。
而在更早的本月初,有关“吉利卫星上天”的消息彼时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刷了屏。细看消息,由吉利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卫星,以一箭九星方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且成功入轨。
一直以来,吉利给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家生产和制造电动汽车的车企,但在李书福闲不住地诸多布局后,吉利就变成了一家既能造车造皮卡、又能发卫星造手机的“全能”公司。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一位同样闲不住、涉猎众多领域的大佬,他就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
与李书福相似的是,马斯克也是通过造特斯拉Model 3等系列车型与电动皮卡Cybertruck被众人所知。同时他还布局着火箭发射、“星链”卫星等业务,而在更早之前他也考虑过造手机。
由于马斯克布局这些火箭、卫星等领域更早,在业内看来李书福会紧跟马斯克的脚步,或许也有着想要成为“中国版马斯克”的野心。
而这背后,凸显着李书福对吉利新能源业务发展的焦虑。
就在2014年马斯克带着几辆特斯拉在国内亮相后,吉利随即就开始了对新能源业务的布局,但事实证明,无论是自研推出的帝豪、几何等品牌,还是和沃尔沃联合推出的极星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都没有帮吉利赢得多少话语权。
这些品牌失利后,吉利又推出了被视为冲高利器的极氪,但在发布开启预订后却引发了车主们的大规模维权。由此,吉利在销量和品牌力上,都与“蔚小理”差距甚大,更不要说与特斯拉的距离。
经历过这些、以及看到马斯克与特斯拉的成功后,李书福尝试着成为“中国版马斯克”,一边多方拓展吉利的业务版图,同时也继续耕耘吉利新能源汽车业务。只不过,李书福想同时做好这些事,确实也不容易。
马斯克的Cybertruck还在难产的同时,李书福也盯上了电动皮卡。
根据此前媒体的诸多曝光,吉利会在近日发布RADAR品牌,定位是一款新能源皮卡品牌,这一品牌致力于打造高端新能源皮卡车型,对标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
为了这一新品牌的发布,吉利很早就开始做准备。据连线出行了解,吉利在今年4月就已注册了RADAR这一商标,并在同月还为这一新品牌开通了官方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只不过这些官方发声渠道并没有以RADAR为名,而是以“无界2平米”为名。
翻看“无界2平米”官方公众号,可看到简介为“移动多元带电空间,探索户外出行更多可能”,公司主体为吉利皮卡汽车销售(山东)有限公司。爱企查资料显示,这一公司隶属吉利全资控股。
吉利皮卡汽车销售(山东)有限公司股权穿透,截图自爱企查
吉利对于打造RADAR这一品牌,虽然没有明说要对标特斯拉,但基于Rivian对标的对象是特斯拉,在业内看来李书福大概率也有以RADAR品牌对标特斯拉的想法。
业内会有这样的看法也很正常,毕竟李书福已多次“复制”马斯克的动作。
本月初,名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被发射的九颗卫星是由吉利旗下的时空道宇自主研制,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出厂,设计工作寿命为5年。
这只是李书福卫星计划的第一步。按照时空道宇彼时介绍,此后还将申请7次发射,每次9颗,到2025年将有72颗小卫星在轨运行。凭借这一动作,也让吉利成为了国内首家既造车、又发卫星的车企,由此一度顺利出圈,在众多网友的关注中被送上热搜。
但如果把视角放到全球范围内,李书福并不是首个达成这一成就的企业家,因为在它前面已有马斯克这一玩家。
2002年2月,在美国洛杉矶郊区的一间仓库中,SpaceX成立了。当时马斯克及其团队兴奋之余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没有火箭知识的他们,如何造火箭。随后,他们一边自学火箭知识,另一边做着发射试验,前三次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2008年,SpaceX的猎鹰1号终于顺利发射升空,“那是我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马斯克曾这样形容那一天。基于火箭研制成功,马斯克又有了新的计划——星链(Starlink)计划。
2015年,马斯克推出了“星链计划”,按照他的计划需要发射4.2万颗近地轨道卫星,才能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天基互联网,也就是覆盖地球的一张“星链”。据马斯克介绍,截至目前,SpaceX已经发射了2234多颗卫星,到2025年要发射总计12000颗卫星。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图源马斯克推特
从卫星作用来看,李书福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侧重于提供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可以被用作导航定位领域;而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更加侧重于提供通信和传输服务。
虽然两者卫星作用看似不同,但它们都可以服务于同一个终端——智能汽车,前者可以为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而后者则可以为智能汽车提供联网通信服务。
与造皮卡和发卫星相似的是,李书福和马斯克也盯上了智能手机领域。
对于马斯克要造手机的传言在去年3月就已传出,当时一张疑似是特斯拉手机的概念图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根据一些媒体报道,这款概念机的名称可能是“Model π”,并配有特斯拉的logo。
对于这一报道,特斯拉一直没有给出回应,以至于这之后还多次传出马斯克造手机、对标苹果手机的消息,直到今年4月,对于“马斯克造手机”的传言终于有了较为实质的证据。
今年4月底,马斯克在其推特中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式的推文,他表示“如果您设计或制造过智能手机,请加入Neuralink!你的技能是直接适用的。”虽然马斯克提到的这家公司主营做脑机接口技术,但这一消息依然被行业内外视为马斯克要造手机的进一步进展。
也就在众人等待马斯克在手机领域做出进一步动作的同时,李书福也在积极布局智能手机业务。
去年9月,李书福创办的星纪时代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要投入100亿元专攻高端手机市场。随后,业内就传出了吉利要收购魅族的消息。
大半年之后,“靴子”终于落了地。本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发布的一条公示,披露了关于星纪时代收购魅族科技股权案的交易细节,这也意味着吉利对魅族的收购已接近尾声。
星纪时代收购魅族科技股权案公示,
截图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官网
而在出行方面,李书福和马斯克也有着相似的思路。马斯克通过布局公司,计划建造“磁悬浮+低真空”为基础的超级飞行高铁出行系统、而李书福则是通过收购太力飞车专注城际之间的客货运飞行出行系统。
从倡导更有效率的出行、到造手机和发卫星、再到现在造皮卡,都可以看到李书福在紧随马斯克的脚步,来进一步复制马斯克的多领域布局动作。在这些动作的背后,或许凸显出了李书福的焦虑。
对于造车这事,李书福算是马斯克的“前辈”。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大力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此契机下李书福创办了吉利,从国外买来一堆车来拆车学习造车,到了1998年第一辆吉利牌汽车顺利下线,并喊出了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的口号。
凭借着低廉的售价,李书福的吉利很快就打开了市场,在2003年迎来了其第一个10万辆轿车下线的里程碑,在这样的利好下吉利汽车顺利在2005年登陆港交所。
就在李书福享受上市高光的同时,马斯克也在那几年迈入造车领域,只不过与李书福不同的是,马斯克并不是通过创办车企,而是通过成为新能源车企特斯拉的CEO以便开始造车。
图源特斯拉官微
就此,李书福和马斯克虽然相隔两地,但都踏上了造车的同一条道路。
吉利港股上市后,其年销量也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李书福在看到这一利好态势后,在2007年对外宣布吉利正式进入战略转型,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车型,以后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以至实现品牌的升级。
也就在那一年,作为特斯拉掌门人的马斯克却处于低谷期。因为一边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特斯拉正处于破产边缘;另一边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着死亡的深渊。一早醒来,就感觉自己一无所有。”马斯克曾这样回忆着当时的感受。
为了拯救特斯拉,彼时马斯克不得不亲自飞到斯图加特,去面见戴姆勒的高层,试图拿到一些投资为特斯拉“注血”。对于马斯克的邀约,戴姆勒刚开始并没有同意,但在马斯克的尽力促进下,戴姆勒最终向特斯拉投了五千万美元,让后者活了下来。
完成这步后,马斯克一边在特斯拉内部进行改革,削减掉了很多业务和人员、另一边尽力找钱融资,慢慢把特斯拉带上了正轨,并在2010年把特斯拉送上了纳斯达克。
就在马斯克带领特斯拉转危为安的同时,在李书福的领导下,吉利也进入到了“买买买”的大步发展期。
2010年,吉利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了传统车企品牌沃尔沃100%的股份和相关资产,由于当时吉利相较于沃尔沃在市值上有着将近4倍的差距,以至于这场收购也被称为“蛇吞象”。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随即开启了多品牌发展之路,随后的几年相继收购了宝腾汽车、英国莲花汽车和飞行汽车太力等等,一时间吉利在国内汽车赛道中宛如一个“巨无霸”的存在。
如果说在此之前李书福和马斯克还是在同一赛道上各自快速发展、两个离得较远的玩家,那么自2014年开始,两者就变成了正面硬刚的对手。
因为在那一年,马斯克带着Model S来到中国,随即在国内市场中不仅出现了诸多称赞马斯克和特斯拉产品的声音,同时在特斯拉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一股新能源造车的浪潮,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新能源车企纷纷把特斯拉看做目标开始造车。
想要让吉利成为全球优秀车企的李书福,自然看到了彼时马斯克和特斯拉的风光,随即在一年后高调发布了“蓝色吉利计划”,宣布吉利全面向新能源转型,并很快推出了旗下首款纯电动汽车——帝豪EV,以便与特斯拉竞争。
吉利帝豪EV,图源吉利汽车官微
随后的几年里,吉利在新能源领域同样高举高打,不仅基于帝豪EV还推出了帝豪GSe,同时还推出了几何、枫叶和极星等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这些品牌的推出,吉利在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前十排名中,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分别以21.77万辆和15.30万辆排在第一、二位,紧随它们的就是吉利,当年以5.43万辆排在第三的位置上。
吉利这样的优势,并没有保持太长时间。
随着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落成,国产版特斯拉车型正式登陆国内市场,再加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到了2020年底已不剩多少。
在2020年的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排名中,仅登陆中国市场一年时间的特斯拉就以137459辆排在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身后排名第三,在它身后广汽埃安、长城汽车、蔚来、理想分据前十席位中。
而对于吉利而言,在当年仅实现了29857辆的总销量,由此掉出了前十席位,仅排在销量排名的第十二位。
看到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颓势后,李书福为了抢回之前的优势地位,在去年上海车展上高调推出了极氪这一定位高端新能源品牌,并同时亮相了首款车型极氪001。
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极氪001推出后,在获得可观销量之前却由于涨价、减配等事由遭到了众多车主的维权,连线出行曾在《被维权的极氪,撑不起吉利的新能源高端梦》一文中对此进行过详细描述。
屋漏偏逢连阴雨。李书福不仅没有通过极氪这一新品牌获得销量来改变处境,到了2021年底吉利依然在国内新能源行业中不具优势。在当年的销量排名中,吉利以80694辆依旧排在前十之外,而特斯拉却以320743辆稳坐排名第三位,差距肉眼可见。
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前十五排名,
数据来源于乘联会,连线出行制图
由此来看,李书福和马斯克虽然都以造车被众人熟知,但这之后马斯克凭借着个人的影响力和管理能力,不仅让特斯拉的车型成为了受全球欢迎的产品,同时也让特斯拉成为了全球瞩目的车企;反观吉利,在李书福的带领下,虽然有过高光时刻,但也很快没落下来,以至在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没有太多声量。
面对这样的困境,李书福不得不开始模仿马斯克发卫星、造皮卡,尝试着变成“中国版马斯克”,以便帮助吉利新能源脱困。
马斯克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影响力,源于他的“软硬兼备”。
从硬实力来看,马斯克除了是特斯拉的掌门人之外,他还拥有专注航天的SpaceX、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地下隧道公司Boring Company、研究人工智能的OpenAI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等多家科技企业,真可谓做到了“上天入地”,以至于马斯克也有另一个别称“硅谷钢铁侠”。
除了涉猎众多领域之外,马斯克还拥有着“网红”般的个人影响力。由于他在推特上拥有超过8000万的粉丝,以至于他随便发一条推文都会引发众多网友的评论、点赞和转发。
基于这样的影响力,以及他在科技领域所做的一系列动作,在去年年底马斯克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21年度风云人物,“几乎没有人能够比肩他对地球生命、甚至是对外星生命所产生的影响。”《时代》周刊主编爱德华·费尔森塔尔如是评价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被选为年度人物,图源《TIME》官网
李书福假若要成为“中国版马斯克”,无疑也需要做到马斯克做到的这些事。但就目前来看,李书福离这个目标还有些距离。
“凭借造汽车、发卫星和入局智能手机业务,李书福已经成为了除马斯克之外,可以同时兼顾如此多领域的企业家,单从这点来看,李书福在硬实力这块已经有了‘中国版马斯克’的模样。”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这样对连线出行表示。
但张翔也同时表示,从个人影响力方面看,李书福与马斯克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相比于马斯克的网红影响力,传统车企出身的李书福一般不会对外发表观点,对于公开场合的讲话也会比较谨慎。
即便李书福能做到马斯克这样的“软硬”实力,顺利成为“中国版马斯克”,在业内看来,他想要借此来帮助吉利新能源业务脱困,也是比较困难的。
从上文可知,吉利在2015年开启新能源之路后,相继推出了帝豪、几何、极星和极氪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在这些品牌推出后,都没有为吉利争取到可观的销量。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吉利的“念旧”。以帝豪品牌为例,其旗下的帝豪EV和帝豪GSe车型,都来自于燃油车帝豪和帝豪GS车型的改款,也就是行业内所谓的“油改电”车型。
与帝豪相似的是,几何品牌的车型也都是“油改电”而生。通过这一方案,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车型的研发和发布,但与此同时也会损失一部分车型的技术实力,从而在与同级别车型的比较中落于下风。
此后,吉利虽然放弃了“油改电”的设计理念,与沃尔沃合作研发了极星这一品牌,但由于该品牌旗下的车型与几何品牌旗下车型太过于相像,比如极星2与几何A就极为相似,从而又出现了品牌间的内耗。
极星2(左)与几何A,图源吉利汽车官微
在“油改电”和产品内耗的双重影响下,帝豪、几何和极星等品牌旗下的产品在与比亚迪、长城等自主车企的比拼中自然没有多少实力,连线出行此前在多篇文章中对此进行过解读。
经历了这些后,李书福为了改变吉利新能源长久以来在消费者心目中低端、产品力不足的印象,在去年推出了极氪这一冲高品牌。但或许正因如此,极氪的推出显得比较仓促。
“上海车展之后我就有中极氪是很急被推出的感觉,因为当时问在场的极氪工作人员一些专业的问题,基本回答的很含糊;再到之后向销售询问大定车主试驾的情况,对方也表示并不确定。甚至就连极氪APP,也是去年6月底连夜推出并安利给车主们的,在刚开始的时候,软件校对都没有做好。”一位杭州极氪车主这样对连线出行表示。
除此之外,随着极氪官方公布更多信息后,很多选择盲订的车主发现该品牌对车型进行了减配和涨价,与此前的宣传不符,以至于很多车主开始向极氪询问,但其官方并没有及时做出回应和解释,最后很多车主不得不开始维权。
而到了去年11月,一些车主提到了极氪001后,也发现交付的车型存在着种种问题。据一位极氪车主对连线出行表示,当时自己提到的车车身上存在多处划痕和小损伤,对此极氪没有任何解释。
另据连线出行在黑猫投诉等平台看到,在极氪001交付以来,像电动门开关不受控制、卡片和蓝牙钥匙解/锁车不灵敏、驾驶路上中控屏突然死机和车机卡顿等问题相继被车主投诉。
部分极氪车主的投诉,截图自黑猫投诉官网
就此来看,无论是帝豪、几何和极星等先有品牌,还是被视为冲高利器的极氪品牌,都存在着产品力不足、质量欠缺和用户服务不及时等诸多问题。
连线出行认为,基于这些问题存在的现状下,即使李书福通过发卫星、造手机来为吉利博得更多的关注和投资人的看好,或许也很难让吉利新能源走出销量增长困境。
正因如此,对于李书福而言,与其争做“中国版马斯克”,还不如尽快解决新能源业务中的诸多问题,毕竟新能源汽车战争下半场即将到来,只有先走好脚下的路,才能更好地追逐星辰大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周雄飞,36氪经授权发布。
“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想在AR时代抢先做出一个像2007年的iPhone+iOS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类似苹果一样的公司。但这种平台级的战争,仅靠好产品是不够的,因此也做好了被大公司收购的准备,实在不行,就做AR时代的华米OV。”
罗永浩的再创业感言,打动了很多人,在不少人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缺的是罗永浩这种创业精神与理想主义,也需要这种创业情怀与精神。但事实上,罗永浩的创业情怀,不适合多数创业者。
罗永浩真正打动人的是那句“创业可能后悔,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的创业宣言。因为在今天,创业似乎不再成为一个能打动年轻人的符号,那种过去5~10年还弥漫在空气中的创业激情,似乎正在远离年轻人。
在2010年前后,捧出iPhone4的乔布斯那句“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名言激励着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去创业,去改变世界,捧出好的产品。
在2011~2015年前后,从智能硬件到互联网软件项目,都迎来了创业热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2014年上半年新创办企业超过9000家。国内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
由于移动互联网与手机市场榜样的力量存在,人们在这个时代更容易相信,只要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甚至一类产品做好,就会获得市场认同和回报。市场充满着对于机会与成功的渴望,创业者脸上都写着不可辜负这个时代。
彼时,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创业项目正在大波进入投资界,并且投资阶段愈发前移,大量VC机构以A轮的价格投资天使轮。
根据清科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投市场所发生的420起投资分布于20个一级行业中,从投资案例数方面看,互联网行业以148起交易位列第一。
在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与人口红利进入尾声,尤其是疫情下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人们基于现实与经济收入的增长焦虑更多了,面对未来,多了一种不确定性的焦虑,少了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再难现当年的创业热潮盛况,取而代之的是考公盛况。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创历史新高,较2018年的增幅为28%。
在不少人看来,在如今下行的市场大环境下,年轻人的求稳或躺平心态,不只是信心的丧失,更是心气的消磨。罗永浩身上的理想主义以及对于创业的执念与激情,在今天,正在成为稀缺品,罗永浩的再创业,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剂强心针。
这或许也是罗永浩再创业对许多人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引发了人们共鸣的重要原因。
从罗永浩过去的创业经历中,8个字总结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创办牛博网到老罗英语培训学校,从创办锤子科技进军手机到做聊天宝APP进军社交软件市场,再到后来做电子烟遭遇禁售,几乎全部失败,而电商直播几乎是他创业生涯唯一做成功的项目。
可能对于罗永浩而言,直播带货虽然也能算是一种创业,并且已经做得足够成功,但是,电商直播可能并不能满足他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
在晚点的《对话罗永浩:再创业可能后悔,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中直言:“直播带货并不能让罗永浩保持超过半年以上的热情,坚持至今,更多是为了还债。但这样一个不能让他一直兴奋的项目,却是他多年以来参与的、最成功的商业项目。”
在已发生的直接债务还剩不到一个亿的时间节点,他关闭微博,再次投身创业——在大众看来,罗永浩再创业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赚钱,而是要做一款很酷的产品,有着“改变世界”的情怀与理想在,这是罗永浩打动大众的地方。
事实上,入行初期,罗永浩已屡次表明,直播带货更多是为了还债,还完后即将奔赴新项目创业(目前已知为AR眼镜)。
在罗永浩看来,“(这些科技巨头)普遍没有将这个当成最重要的未来方向。我们选择 AR,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觉得时间窗口对我们这个级别的团队来说特别好。其实现在大的科技公司基本上没有all-in做AR的,普遍都是研究院项目状态。”
相对于火热的电动车赛道,进入AR赛道,无论是从时间节点,未来前景以及其个人野心来看,进入AR赛道也确实是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
正如他自己所说,整个行业还没有巨头大规模的投入团队与资源去做。整个赛道还处于前期阶段,不存在巨头公司垄断整个行业资源的情况。
傅盛在2016年谈到一个观点,创业竞争最好切的办法是切边缘,在没有人进入的市场打下企业的基础。最好走新赛道,而且必须是大趋势,它能够长期是主流的新赛道,而不是羊肠小道;找到新赛道和大趋势之后,要找到足够小的、不复杂的破局点,极简切入,然后倾巢而上,全力以赴。
某种程度上说,傅盛的这些观点其实契合罗永浩切入AR赛道的想法。
但尽管如此,AR赛道目前还属于投石问路阶段,且对硬件工程能力,新材料的研发、算法与数据能力、先进工艺芯片(5nm级别)研发能力,屏幕、芯片供应链整合实力,运动控制、行为感知、光波导等技术能力,对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等要求非常高。(下图为苹果的光波导技术专利)
而这种对技术、资源的高要求,决定了苹果、微软这种巨头型公司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但尽管如此,经历了“真还传”之后,罗永浩的人格魅力再度得到了升华,追随罗永浩精神的粉丝也变多了,对待商业,经历过公司倒闭的罗永浩身上已经不再有过去的偏执与固执,整体变得更加务实、圆融与成熟。
正如他自己在接受晚点采访时说的:“过去的他口无遮拦,有攻击型人格,这身臭毛病吧,一倒闭就全治好了。”
“倒闭不存在微倒闭、半倒闭、百分之七十的倒闭这样的中间状态。倒闭就是百分之百的纯倒闭,这个特别提神。”对待再创业的AR项目,罗永浩也表示有B计划与C计划,并且“不介意被一家有足够资源的大公司投资、控股或收购。”这在过去的罗永浩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此,罗永浩身上这种转变以及人格特质的蜕变与升华,其实非常有利于他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找人找团队,愿意给罗永浩投钱,愿意追随罗永浩的人会更多了。
对于那些想创业或者正在创业、渴望成功的人来说,罗永浩无疑是内心对于成功欲望的一面镜子。
更有网友偏执的表示:“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男人他的心基本已经死了,在和平年代,创业是唯一可持续的折腾自己的方式。”“世界上还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负债累累还清之后,依然热爱创业。”
罗永浩的再创业很具感召力,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罗永浩并不是多数创业者可以学得来的案例。
罗永浩可以为了成就人生价值、追求个人理想而创业,但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为了赚钱而创业虽然俗气且泛着铜臭味,但只有赚钱才能解决创业过程的大部分难题。
罗永浩有他追求个人理想主义的资本,他在负债6个亿的情况下,通过直播带货3年不到就能还清。正如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直言“直播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只是老罗通往梦想的盘缠。”
罗永浩直播带货的成功,背后与他个人的影响力、资源、团队、人脉等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对于罗永浩来说,找钱可能并不是最难的,他成功的背后有其个人知名度的加持以及个人努力、天赋而获得的成就,但不能刻意忽视其背后的资源人脉与圈子的影响力。
对于草根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在个人能力、创业方向与趋势的洞察之外,资金链是核心的一环。当下很多投资人更加务实,他们只对那些潜在市场大、盈利前景好的创业项目感兴趣。
一个创业项目之所以失败,很多时候不是因创业者本人或者创业团队不优秀或者不够努力,很可能只是市场太小或者是巨头进场或者创业者资金链的断裂。
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前期缺人,需要钱,后期产品立项、规划、开发需要钱,后期产品推广与传播需要钱,而资金链与资源与人脉挂钩,一旦资金链断裂,往往直接导致创业公司的倒闭。
对于创业者而言,缺资金永远是最为致命的一环,在目前的新兴项目,烧钱是常态,创业者选定的项目一旦被巨头盯上,往往在资本烧钱大战中存活率极低。
而缺钱必然需要找天使投资,找VC,如果创业者在融资路上上处处碰壁,团队的人心涣散也将成为必然,一旦没有投资者接盘,即便是垂直领域小而美的项目到了后期有可能会变成鸡肋,慢慢耗着而市场又没有迎来爆发点而迅速死掉的比比皆是。
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创业失败,破产倒闭的结果可能是卖房卖车,多数人也并没有太多翻身的路径,更不可能通过直播带货短时间内赚到几个亿,追求理想要有底气更要有本钱,也要有资源,这是创业者需要认清的事实。
罗永浩如今再创业,其实也有多重基于现实的考量。
首先是从行业的大环境与头部主播的发展来看,直播带货的生意并不具备可持续,退居幕后,将直播带货生意作为备胎,重拾创业者的标签,更有利于罗永浩利用他现在的人设、资源、知名度适时转型。
此外,直播带货生意已经稳定了下来,它可以作为罗永浩创业失败后的退路,在晚点LatePost的专访中,罗永浩表示在自己半年来只有3%的出镜时间,交个朋友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还在增长。
因此,罗永浩关闭了微博,但并没有关闭“交个朋友”直播间,而是从交个朋友的“首席好物推荐官”变为“首席品牌监督官”。
某种程度上说,直播带货的盈利甚至可以为他的AR项目持续输血,即便AR项目有一天无力支撑而倒闭,他可以将公司卖给巨头型公司,再回到自己擅长并且能够赚钱的直播带货业务上来。
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退路、不为赚钱发愁的时候,追求并实现长存内心的创业理想就往往会成为实现自己短暂人生价值的另一层执念,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事实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创业其实会让人上瘾。
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华住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季琦从1999年开始先后创立携程旅行网、如家快捷酒店和汉庭酒店,十年内三次在华尔街敲钟。美团创始人王兴从2003年开始创业,有5段创业失败经历,包括校内网、多多友、游子网、饭否网和海内网。这些进行多次创业的创业者被称为“连续创业者”或“创业成瘾者”,而后者往往更痴迷于创业,过去成功或失败的起起伏伏,不一定会破坏他们创建企业的决心。”
从目前来看,罗永浩其实也可以归为“创业成瘾者”。而这类“创业成瘾者”往往会将创业视为自我价值的主要来源。
创业成瘾者虽然享受创业的过程,这种特质的人往往更享受创业的过程,更倾向于过度投入去探索、体验未知的领域。
哈佛商业评论该文章指出,这种创业成瘾的负面影响在于,持续、过度投入,进入“退出-进入的循环”,创业者会遭遇更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以及关系冲突,创业成瘾的负面影响会成为创业者的长期困扰。
当然,创业成瘾的负面影响对于罗永浩而言,可以通过转移到另一个创业项目逐渐消化,但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创业其实没有太多的退路。
一个是情怀与理想,一个是终究要面对的现实。
罗永浩的再创业,我们可以吸收他的这种在路上、永不言输、对理想的执着与坚定的创业精神,如果在现实赚钱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过于追逐理想与情怀,对于创业者而言,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情怀误区,有家底有退路,创业试错叫情怀,没家底的创业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下的创业冒险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这是创业者需要理性认清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热点微评”(ID:redianweiping),作者:王新喜,36氪经授权发布。
侨香村不是村,而是深圳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二手房。同一户型房源,过去4个月,挂牌价已经上涨了150万元。
自今年1月拿到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深圳著名的公务员小区侨香村,在二手房市场的热度居高不下,成交量位列全市前茅。据乐有家研究中心数据,侨香村5月成交量排名深圳二手楼盘第四,此前的3、4月,则分别位居榜二和榜一,今年前5个月,侨香村过户量超过50套,意味着每三天便会成交一套。
多名中介告诉经济观察网,不少买家选择一次性付款,而全款拿下侨香村一套房子意味着千万资金一步到位。
与侨香村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二手房市场整体的冷淡行情,过去12个月,深圳二手住宅平均月度成交量不足2000套,远低于正常5000套的市场行情。在深圳二手楼市冰点时期,单套价值上千万的公务员小区为何能受市场追捧? 买家又为何愿意全款出手呢?
公务员小区走红
侨香村位于深圳市中心、香蜜湖豪宅区,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公布的资料,侨香村主要面向2002年12月31日前,符合购买全成本微利房条件但未购房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发售,是深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出的政策性住房。
作为政策性住房,侨香村的购房人在签订买卖合同10年后,才可以申请取得房子的完全产权,上市交易,此前则不得将其出租、出售。
侨香村2011年底交付,到2021年底,10年禁售期满。附近地产经纪门店一位从业多年的中介告诉经济观察网,侨香村申请取得完全产权仅需以当时售价为基准交纳1%的税,100万的房子也就要交纳1万元。
侨香村发售单价不足1万元/平方米,一套93平方米的三房总价则在100万以下,同期侨香村所在的福田区新房均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
上述中介表示,侨香村自今年1月底拿到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之后,交易便持续活跃,疫情防控期间,中介带客看房频繁以至于遭到业主多次投诉。
侨香村房源挂牌价也在逐步上抬。另一位附近门店中介介绍,侨香村十年禁售期积压了不少变卖需求,最初买到房的那批公务员,现在年龄多在50岁左右,孩子没有学位需求了。并且当时侨香村是面向全市公务员配售,有些人工作地点离侨香村太远,居住本来就不方便,也有不少人离异了需要分割财产。另外,侨香村的主力户型偏小也不能满足住户的改善需求,为此,禁售期一过,不少业主急于变现,这波急售的房源售罄之后,余下的房源便逐渐回归市场价。
1月份,9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有业主只挂牌1050万元,但是目前,同户型最便宜的,挂牌价都在1200万元。
一位侨香村挂牌业主表示,自己孩子已经念完大学,用不上学位,因此打算将侨香村的房子卖掉,另外置换两套房子,大的给孩子做婚房,小的自己和老伴居住养老。
大社区环境、与周边小区价格倒挂、一梯度学校学位是侨香村备受到市场追捧的主要原因。
侨香村总占地12.8万平方米,分A、B、C三区,共有22栋32-36层高层住宅,合计3996户,主力户型为90-93平方米的三房,小区内配套有幼儿园、社区文化娱乐中心、泳池、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地下车库等,车位比接近1:1。
小区内绿树成荫,多草坪;傍晚时分,有住户在环形步道上慢跑,散学归来的儿童则在游乐设施边嬉戏。
目前,侨香村90-93平方米的三房,根据楼栋位置、层高、户型不同,成交总价在1150万至1350万元区间波动,均价在13万元/平方米左右。
纵观香蜜湖片区,侨香村属于单价、总价相对较低的楼盘。周边小区如金地香蜜山、香域中央花园、中旅·国际公馆的主力户型多在120平方米以上,指导价按13万元/平方米计算,购买门槛为1560万元;同户型房源,周边的翠海花园、香格丽苑挂牌单价则约为18万元/平方米、16万元/平方米。
学位也是侨香村的王牌之一,为仅一路之隔、九年一贯制的侨香外国语学校。上述住户告诉经济观察网,最初侨香外国语学校教育水平也一般,但由于生源主要来自侨香村,稳定且素质比较高,也带动了学校的发展。
全款买家频出手
目前针对侨香村二手住宅的参考价尚未出台,这意味着,在贷款上,侨香村可以按照成交价贷款,从而减轻购房者的首付款压力。
去年2月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的通知,公布了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参考价格,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发放二手住房贷款,此后商业银行根据参考价格完成二手房贷款。
对首付款的影响是,如果二手房成交价高于参考价,那么购房者需要补足两者之间贷款的差额,相当于变相提高了首付款的门槛。
据乐有家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深圳2月成交的二手房中,有过半房源成交价高于参考价十个点及以上。
以成交价贷款可以用足贷款杠杆,降低实际首付比例。以侨香村周边翠海花园同户型91平方米三房为例,参考总价1194万元,但业主挂牌价为1650万元。假设以挂牌价成交,以参考总价贷款,深户购房者无房无贷的情况下,需支付814万的首付款;若以成交价贷款,三成首付则只需支付495万元。两者相差近一倍。
由于深圳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参考价格在去年2月发布后再无调整,而侨香村入市时间为今年年初,因此,二手住房参考价格尚未覆盖至侨香村。在实际交易中,便以银行评估价或者成交价进行贷款,即便按照银行评估价操作,也可以评估到成交价的七成。
尽管如此,经济观察网从多名中介处了解到,不少购房者是一次性付款买家。前述附近门店资深中介给出的数字是八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购房者多为二套房买家或名下有过房贷记录,首付要求本就接近全款。
根据目前深圳的贷款政策,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拥有1套住房的,购买非普通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而成交总价高于750万元的即被认定为非普通住房,也就是说二套房买家购买侨香村二手房首付至少要八成。
另一方面,全款购房可以“避开”70万左右的税费。上述中介透露,侨香村目前的国土局计税价在5.5万元/平方米左右,90平方米三房总价也就是在500万元上下。如果没有按揭贷款的需求,中介一般会建议交易双方以计税价以上、总价750万以下进行网签,实际的买卖合同上再标注真实成交价,比如1200万元。这样一来,最低便可以国土局计税价进行征税,并且由于总价低于750万元,能够免缴增值税。
按深圳目前规定,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以销售收入减去原购房价差额的5%征收增值税,侨香村一套总价1200万的三房,增值税则在55万左右。另外在个人所得税上,普通住房征收标准为1%,非普通住房为1.5%,侨香村一套总价1200万的三房就需缴纳18万元。对于满五不唯一的房子,光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两项,全款购房便可“避开”68万元。
此外,不同机构的多位中介介绍,全款购房后再抵押做经营贷,购房者还可以腾挪出成交价七成的资金,这样的操作模式在市面上司空见惯。至于抵押出来的资金流向,部分客户是用以做生意,也有部分客户则用以偿还全款买房的借款。
某银行相关贷款业务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观察网,经营贷办理需要申请人名下有公司,并且公司的过户时间和所抵押房产的过户时间,必须有一个要满一年以上。不过,不少中介也表示,即便是刚过户的房子和公司,只要添上一笔费用,也可以办下经营贷。
上述中介则透露,已拿到红本的侨香村房产,很受银行欢迎,抵押时评估价轻松可到15万元/平方米,贷款800万不成问题,银行放款速度也很快,三个工作日内便可到账。
本文来自经济观察网 记者 符小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 |小鱼
广州、深圳、天津......越来越多城市,正在重提“制造业立市”。
“制造业立市”的大背景,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
相比之下,以平台经济为主阵的互联网产业,这几年黯淡了许多。就拿眼下的“618”电商购物节来说,明显比往年平淡了很多。
而以芯片、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市值屡屡刷新。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广州、深圳、天津,这3个城市是如何强调“制造业立市”的?
01
广州首提“制造业立市”
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
在今年1月25日发布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首提“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与往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先进制造业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表述不同,今年对制造业着墨更重,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倾斜。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广州的优势就是第三产业发达,以及强大门户城市属性,因此很多人有误区,认为广州的工业不怎么强。
事实并非如此,说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
其一,造车是广州的传统强项,整车产量已连续3年居全国各城市之首(2019~2021),汽车产业属于非常重要的工业门类,而且广州一直在迭代,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甚至是动力电池方面,都涌现出代表性企业。
其二,2021年广州的全口径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上海、深圳、苏州、重庆。
其三,广州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这是广州在工业方面获得的部分荣誉。
此外,广州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指标也位列前茅,被国家列为首批规模化部署5G商用试点城市,是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之一。
其四,广州的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三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对象,入选的产业数量在全国仅次于深圳。
首提制造业立市后,广州再提新目标。
6月2日,广州官方发布了《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广州将初步建成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
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广州的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工业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02
深圳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
追求新领域突破
深圳早在2005年就曾提出“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的口号,彼时更多的是给城市找定位和方向,如今深圳成为了先行示范区,再提制造业立市,一定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
据南方都市报,从今年5月26日到6月8日,短短半个月,深圳连续发了三份重磅文件,将制造业放到了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5月26日,深圳发布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30条举措,明确“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
6月6日,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6月8日,深圳科创委、深圳发改委、深圳工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大家知道,深圳本来就是全国工业三强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是上海和苏州。
深圳的工业成绩如何?据证券时报,202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1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另根据各地发布的2021统计公报,深圳以10356.03亿元的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事实上,深圳的工业发展思路很清晰,既然没有深厚的工业底蕴,那就不追求工业门类的齐全,也不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追求高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新领域突破,将制造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上。
深圳这几年工业如此亮眼,就是抓住ICT这个新兴产业,深谙此道的深圳,也在寻求下一个突破口。
03
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
能否重返GDP十强?
去年7月,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天津在新发展阶段将坚持制造业立市,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202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制造业立市”扎实推进。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2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
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3%,制造业增长8.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9%。
要知道,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大幅领先于杭州、成都、长沙这些强省会城市,所以天津发展后劲还是有的。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的天津,2021年GDP排名中国(内地)城市第11位,未来能否凭借“制造业立市”回归十强,值得期待。
04
制造业为什么重要?
其实制造业的地位从未下降过,原因也不难理解:
制造业能够生产出实实在在的商品,是财富的增量,而服务业更多的是财富间的转移或流通。
制造业是底层发展逻辑,与就业更紧密相关。经验表明,只有当制造业高度发达或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当强大时,一个经济体才能创造出足够规模的生活性服务需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征服星辰大海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高科技产业,是推动整个制造业乃至服务业的火车头。
所以,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支撑,服务业就犹如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金融等服务业的本质也是为实体经济(制造业)服务的。
封面图来源:IC photo
“
说到房价,一线城市 最受瞩目 。
不仅红盘、热盘扎堆, 也普遍被认为房价涨得快, 在周期波动中 最 抗跌。
不过,数据告诉我们,这可能不是事实。
2022 年 6 月 16 日, 国家 统计局公布的 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与 2020 年平均价格相比,北上广深杭 的 房价涨幅全都 没有排 进前三。
位居 70 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第一的,居然是西部城市银川! 与 2020 年的成交均价相比,银川 2022 年 5 月的房价涨幅达 15.6% 。
紧随其后的,是 西安和重庆, 他们 分别以 11.8% 和 11.5% 的涨幅位居 第二和第三 。
由于银川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全国主流趋势相对背离,其市场规模较小,且主要为区域内部置换需求为主,对其他城市借鉴意义不大。
同时,我们发现,西安和重庆仍然能在如今大部分城市房价下跌的时候保持逆势上涨的态势,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经过数据比对和分析,我们找到了两个城市逆势上涨的原因:重庆涨幅居前主要为高地价的联动效应,西安则主要为改善型需求为主造成的均价上涨。
”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延续降势,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46个和57个,比上月分别增加7个和1个。
在房价上涨的城市中,我们发现,2021年至今,重庆已连续13个月位列70城房价同比涨幅前10行列,其中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连续6个月同比涨幅最高。
与2020年平均价格相比,重庆涨幅达11.5%,高于4个一线城市涨幅。一线城市中,即使与2020年平均价格相比涨幅最高的广州,涨幅也比重庆低1.2个百分点。
对此,克而瑞重庆机构负责人告诉我们:“单纯从房价来看,重庆的确在上涨,且已经涨了一段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重庆2021年至今推出的项目都是2020年之后拿的高价地,地价涨幅30%以上。”
CRIC数据显示,2021年4月,重庆迎来首轮集中供地,由于规则十分宽松(不限地价、不限房价、不竞自持、不竞配建),且供应了多宗优质土地,房企参拍热度高涨,重庆地价和溢价率双双突破近三年新高,整体溢价率高达43%,为22个重点城市中溢价率最高的城市。
“在高价地的影响下,重庆近期开盘的项目均价都在14000元/平方米上下,这就造成了重庆房价的上涨。”
CRIC数据显示2022年5月重庆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4,245元/平方米,较2020年至今最低点上涨23.77%。2021年至今重庆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出现一定的下降,整体仍处较高位。
事实上,重庆市场自2021年9月开始下行,一方面是企业暴雷,另外一方面是信贷收紧,个贷减少、放贷速度变慢。
目前来看,重庆购房者的购买信心和购买力都在降低。
“近几个月的成交规模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之前重庆单月成交面积约180-200万方,现在成交规模只有50万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需求量不够,购买力不足。”
整体来看,重庆不限购,2年限售目前也已放松,由于长期以来政策一直较为宽松,目前已经开始面临“松无可松”的境地。没有重量级政策吸引下,重庆市场的购买力和人口都不会出现较大调整,因此未来价格大概率会长期横盘。
全国70城一手房价格指数显示,2022年5月,西安房价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0.3%,在24个房价增长城市中排名较前。
与重庆相比,西安涨价周期更长,涨幅更高。CRIC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西安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已实现翻番,2022年5月西安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8439元/平方米,较2021年增长8.27%。
2016年至2021年期间,西安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从7130涨至17030元/平方米,年均增长1980元/平方米。
克而瑞西安机构负责人告诉我们:“西安房价的上涨主要是受改善型产品成交影响,目前西安正处于恢复的过程中,尚未恢复到去年上半年市场好的时候。”
2021年前9月,西安主城区新开盘项目平均去化率高达88%,较2020、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1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2、6、7月等月份去化率皆在95%左右,意味着当月新入市项目基本都实现开盘即罄。
截至9月末,西安楼市出现12次“万人摇”,中海曲江大城独揽三次,高科麓湾国际社区、CID中央首府、山水美树均两次上榜。人气最高的当属航天城山水美树项目,共计获得2.3万组意向登记,超1.8万人核验通过参与摇号,瓜分区区424套房源。5月29日开盘的中海曲江大城中签难度最高,102套房源吸引近1.2万人摇号,中签率不足1%。
“这几个月来看,目前西安主城区还是可以用‘供不应求’来描述,50%以上的项目可以达到100%去化,至于西咸区还是比较惨淡的,只有20-30%的去化,整体市场分化严重。”
事实上,2015年后,西安购房消费主力逐渐由首置刚需向刚改、改善客户转换。基于房价持续上涨预期,购房者加杠杆意愿更为强烈,在“房票”受限的情况下偏爱预期收益额更高的大户型产品
不仅如此,由于西安具有高校资源优势和省会首位度优势,天然具备吸引人口流入的先决条件。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70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接近20万,作为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七普”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西安全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295万人,较“六普”增加448万,剔除西咸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对人口的影响,十年常住人口增量也超过300万人。
外来增量刚需是西安楼市的发展基石,本地改善性购房需求则是助推剂,这也使得西安的房价不断攀升。
从未来来看,西安的房价还会上涨,涨幅可能会有一定的缩减,目前来看还能保持约10%的涨幅,未来下跌的空间不大。
2022年5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总体还在下降,从各线城市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2%和3.2%,降幅比上月均扩大0.7个百分点。
具体到城市来看,共有46个城市同比价格指数下滑,占70个大中城市的65.71%,其中不乏厦门、合肥等基本面较好的热点城市。
房价上涨的城市中,有不少像重庆和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一线城市,但总体来看,一线仍是稳妥的选择。
从2020年1月至今,全国70城各能级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出现过多次回调,在这其中一线整体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各能级城市,抗压能力更强。
重庆和西安可以说是二线城市中的典型代表,单纯从房价上看,其价格涨幅优于很多热点城市,甚至强于4个一线城市,其自身和发展却不尽相同。重庆的房价涨幅受高地价影响,整体需求端较弱,未来上涨空间不大。西安则更多是成交结构向改善型转变,未来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类似这样的城市很多,具体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对于部分购房者和企业来说,一线城市依然是周期波动下的抗压首选,但一线城市的门槛也相对较高,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强二线城市,不失为良选。
我们依然中长期聚焦“人+钱”基本面尚佳的25城。
(25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常州、温州、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北京、天津、成都、重庆、武汉、长沙、西安、郑州、青岛、济南、厦门)
封面图来源:IC phot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祖昱评楼市”(ID:dzypls),作者: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报道媒体: 行稳致远。对企业,对投资机构,对市场,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节奏。 2022,即将跨过上半年的节点。 “这个特殊时期,还能拿到融资,确实有点东西。”这是今年上半年产业互联网企业获得融资后,人们经常评论